安徽状元孙家鼐的治家之道与人才济济的孙氏一族

孙家鼐、孙少侯、孙多慈、孙传樾、孙多鑫、孙多森……安徽寿州孙氏后人可谓人才济济,在官场、商场、文化领域多有建树。如果细细研究,就会发现孙家的成功和家教家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孙母的成功教育

早在乾隆年间,寿州就有“南孙北刘”两大当铺之说,南孙即指孙蟠。孙蟠擅长金石书画,因捐资赈灾,得到朝廷赏赐,诏赠通议大夫。孙家的经商意识也许是那时即打下基础了,但跟一般商人拒绝文化不同,孙蟠在经营中理解到了文化的意义,若想长久地改变生存命运,只有读书。

孙家鼐出生在书香之家,他的曾祖孙士谦(孙蟠的胞兄)是乾隆年间的刑部郎中,祖父是贡生,父亲孙崇祖则是地方上的教谕,他立志要让五个儿子都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孙崇祖去世后,他的妻子继承丈夫遗志,全力培养儿子们读书。老太太对人生的看法朴素而具至理:“朝内无人莫做官,家门无官莫经商。”她指望儿子们跻身官场。

目标一旦明确,兄弟们就你追我赶。孙家五兄弟都读书成才,五兄弟中家泽、家铎、家鼐都是进士,四个官至侍郎,而最小的孙家鼐,更于咸丰九年高中状元,蒙朝廷恩典,在家乡建“状元第”,成为清末最重要的管学大臣。

孙家鼐成了孙家家族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灵活多变又讲原则,使得他在官场能够左右逢源,屹立不倒。当时光绪的帝党和慈禧的后党之间矛盾重重,孙家鼐站在光绪皇帝一边,却也为慈禧看重。孙家鼐是皇帝的老师,当然属于帝党,所以他积极赞同变法,并参加了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的活动,在“百日维新”中奉旨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但是作为臣子,孙家鼐深知居中只能做些折中调和。“百日维新”失败之后,皇帝被囚瀛台,别的“新政”统统被老佛爷一刀砍光,独独保留下了孙家鼐主持的京师大学堂。后来慈禧得寸进尺,阴谋废除光绪帝,孙家鼐忍无可忍,称病辞官,回家养病。然而他这一掼纱帽,非但没有引起慈禧的忌恨,反而更加重用他。

孙家鼐一生没有大起大落过,这跟他的低调内敛、自奉敛约有关。他的同僚、对手翁同说:“孙家鼐沉潜好学,服膺王阳明之书,立志高远,凝厚而开张,余欲兄事之。”亲历晚清四五十年的英国人李提摩太说:“孙家鼐是所有中国官员中最有教养、最具绅士风度的人之一。”在寿州有不少关于孙家鼐严于自律、治家的传说。孙家鼐回乡省亲期间,曾独自微服回访一位长辈。他出城门时迎面碰上一个挑粪担的壮汉,壮汉走得急,把粪水溅在了孙家鼐的衣服上。孙只是看了他一眼,并未出声,那壮汉居然大声呵斥他说:“我是状元家种田的,溅脏了你的衣服,你敢把我怎么样!”孙家鼐一字一板地说:“状元家种田的也要讲道理,不能仗势欺人啊!”后来人们告诉那壮汉,你碰到的那个人就是孙状元时,壮汉的气焰顿时消了,而且懊悔不迭。

孙家的中兴得益于联姻

孙家的中兴也得益于联姻。孙家鼐一生做官,从未与商界结缘;他的儿孙却未做官而是学中医,为人治病。但他的家族却异军突起,迅速成为闻名中外的实业家族,出了孙传樾、孙多森等企业家。

在传字辈,孙家鼐的侄子孙传樾娶了李鸿章大哥李瀚章的二小姐;到多字辈,李瀚章的孙女李国筹嫁给了孙多钰;李蕴章的孙女李国曦嫁给了孙多鑫;孙传樾的二小姐则嫁给了李瀚章的长孙李国成……联姻显然给孙家带来了一个大转变,即从官宦家族到实业家族的转变。孙家的老太夫人说的“家门无官不经商”的话至此终于成为历史。

在现代革命史上,孙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革命家式的政治人物、叛逆的艺术天才。

政治人物中最传奇者为孙少侯。虽身处高墙深院,孙少侯却对封建大家庭的规矩和生活非常不满,所以在康梁变法维新思潮风行的时候,他能够与时俱进,加入了废科举、办新学的。但孙的与时俱进也是与时浮沉的过程:他加入同盟会,在江苏、安徽策动新军起义,因谋划刺杀两江总督端方而被捕下狱,却又反做了端方的女婿。辛亥革命后,他出任安徽省第一任督军;袁世凯帝制,他是袁世凯登基大典的筹备处处长,走到革命的反面,其政治立场之反复让人侧目。天翻地覆,让他应接不L,他的意气也因此消磨。

艺术人才中最动人的还数画家孙多慈。孙多慈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用心培养孙多慈,常约她来画室观摩,并为她个人画像,日子一长,师生恋不可避免。徐悲鸿曾画了一幅《台城夜月图》,把他和孙多慈都画入其中。

但这一恋情没能见光。在徐夫人蒋碧薇的干预下,二人不得不各奔东西,中间全靠徐的朋友舒新城传递信件,两人常互诉离别之苦。

孙多慈最终选择了稳定、踏实、安宁的生活。抗战结束不久,孙多慈在上海举办了画展,1950年在香港举办个展,次年把个展搬到台湾。她的前半生因爱情而传奇,后半生则因绘画而光耀台湾。但他们都没有忘记对方,多年后,有人向徐悲鸿索要书法条幅,他铺开宣纸,不假思索,随手就写下一首七言绝句,整幅书法,一气呵成,运笔老到,几乎烂熟于心:一片残阳柳万丝,秋风江上挂帆时。伤心家国无限恨,红树青山总不知。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孙多慈。

1953年,徐悲鸿在京病逝。消息传到台湾,蒋碧薇心中一片“惘然”。据说,蒋碧薇去台北中山堂看画展,在展厅门口刚签好名字,一抬头,正好孙多慈站在了她面前。几十年前的情敌相见,一时双方都愣住了。后来是蒋碧薇先开了口,略事寒暄后就把徐悲鸿逝世的消息告诉了孙多慈,孙多慈闻之即刻脸色大变,眼泪夺眶而出。这是蒋碧薇事过多年以后唯一的一次与她对话,竟是告诉她徐悲鸿的死讯!

回顾孙家的历史,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族史,由基层上升,最终融入社会。总结孙家家风,它没有独到处,卑之无甚高论,但它入时、合适,它对时代社会的把握出于常理常情,坚持下来,而成全了家族成员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