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研究-孙氏族谱中的辈序浅析
作者:孙祖长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83更新时间:2011/4/4
--------------------------------------------------------------------------------
昭穆辈序是两个不同的慨念,古代宗庙的制度,太祖之庙居中央,二、四、六世居左边,叫做昭,三、五、七世居右边,叫做穆,也就是说,父为昭,子为穆,合起来称�|穆,后来为了明确祖祢的次序,排列父辈和子辈,尊重辈份的大小,因此设置了昭穆次序的用字,也叫辈序。
昭穆辈序用字开始在明朝,明朝的太祖皇帝设置了宗庙,于是民间逐步仿而效之,也开始排列辈序了。
辈序一般由各族自行择定若干色彩典雅,意义祥和的单字,组成类似诗句联语的句式,载于谱牒,族人命名时则依其也次取一字作为名字的首字,以此类别宗族中的长幼辈份,例如世人熟知的曲阜孔府自五十六世起排就了三十字的辈序,而且随后颜,曾.孔.孟四体一家,其辈序用字是:
希言光�┏�,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箕绍念显扬
孔祥熙为祥字辈,排七十五世,所以说孔祥熙是孔子的七十五世孙。
一、辈序起始年代
但是辈序究竟始于何时呢?纵观历史,汉唐之际并未见其迹象,<三国演义>中,汉献帝认打草鞋出身的刘备为"皇叔"只提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没有叙及辈序,唐代当�蛄罾钛舯�认大诗人李白为从侄,也同样未论及辈序.最早有记录的是赵宋皇室,赵宋皇室因其宗族藩衍盛大,故于太祖.太宗.魏王之子孙---支子之下,各�б蛔忠员嫫湔涯�,其时赵氏所取的单字方――
伯、师、希、与、孟、由、宜
不、汝、崇、必、良、友
虽然不算是朗朗上口的短句,但其功用却是一样的,看来各氏族排行辈序应是赵宋皇室的首创!
历代称为“天下笫一”的曲阜孔府自五十六世起排辈,推算起来,应在明代而不在宋代!
我支孙氏,裔出江苏高邮,南宋绍兴三年立籍广东揭阳京冈,直至七世祖起才起辈,十二字――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
看来我支孙氏,曾被史学家称为――促进了宋代文化南移,广东最大的一支孙氏,起辈也应是明朝.
二.辈序的特点
各支系为纪念祖籍出处,方便分支各处的宗亲相见辨其长幼亲疏,统一以相同的诗句或联句,朗朗上口.
福建惠安孙氏的,自本宗族第19世编录编排的字辈分是:
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
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
福建安溪孙氏:
玉殿傅金榜.君�n占���^.英雄兼百�.�S我步�A洲.
文士右�S承.正�^志修德.待�r��Y立.名丕振家�!
从上面二处的辈序中可以看出,惠安孙氏是一首七言绝句,而安溪孙氏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句朗朗上口,且一看就可以理解祖先对后代寄予的期望,如易书诗礼传家长,和尊祖敬宗启泰元,二句就可以知道其先祖的诗礼传家和孝悌观念.又如安溪孙氏后二句.待时诗礼立,名丕振家声,则可以看出祖先对后代子孙的教诲。
三、孙氏辈序的功用
1、表�b出处
乐安孙氏分支广阔,宗族藩衍,要使后代子孙知道自已好出处,辈序用字就说明了他们的来源,后世子孙不管走到哪里.就能知道自己出之何处。有如广西孙沔公家谱中的辈序用字:
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
从这里可以看出,其祖籍出自山东乐安郡,又如河南巩义孙氏,他们的辈序用字是:
乐安从惠起,本宗自克昌,常道战功赐,世传富春望!
我们更不难理解了,乐安是山东惠民,而他们祖先因为战功,食�于富春,他们的郡望是富春望。
除此之外,还有的宗支藩衍繁 茂,如 山东临沂费县的辈序:
同福临不江,宣远苏冀昌;
宁河南广淅,台桂陕云障。
其中部份用字也许有错,但很明显可以看出他们散布于全国的大江南北。
有的支系他们的祖先声名显赫,子孙后代不忘先祖功德,在辈序也体现出来,有如湖北江汉平原的辈序:
金玉作声,清映书堂,文明兴振,相继贤良
一看就知道,他们是映雪堂孙康之后,而且希望子孙后代文明兴振,人才济济,相继贤良!还有河南洛阳孙氏,他们的辈序用字:
有景声如凤,英名生子祥,书楼传万世,安乐法维良。
这里我们心须明白,孙登,字公和,抚一琴于北山土窟中,且声若鸾凤,故曰苏门长啸,这说明他们是孙登之后。
2、教化后人
我支孙氏曰榕冈孙氏,除上面的十二字:
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
十九世祖重新起辈:
�缢颊�承,君恩显荣,克修先业,振淑名望。
笔者已在前面解释过,这里须赘述,我们就可知道祖先的良苦用心了。
我们再看看福建青阳的辈序:
振邦威武汉,华兴耿维新
他们的辈序在赞颂武昌起义,赞颂维新变法,认为华夏振兴必须靠维新,还有湖北汉川的:
忠信之本,立教为纲,从先起佑,延诈发祥
最后请看山东淄博孙氏的辈序:
允聿询爰,覃维凝即,肇启丰宁.崇振方成.
令维延绍,代遇文明,诗书礼义,仁德昌宏,
我们可以看出时代已经文明了,必须晓得诗书礼义,由此我们更�b白了孙氏文化的博大精深 。
除了辈序文化,还有祠堂文化,楹联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人才疏学浅,其说法肯定不尽人意,敢望宗亲高贤赐教!
孙祖长 教师 八十年代起从事谱牒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