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昌邑道昭抚安源流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山东昌邑道昭、抚安孙氏迁此,距今已有630余年。

始迁祖:思恭和其弟继先。思恭―明朝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乃乐安孙书孙武孙膑之苗裔,书祖之五十八世孙,武祖之五十六世孙,膑祖之五十一世孙。

乐安孙氏究竟从何而来,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历经了哪些变迁?



一.乐安孙氏鼻祖孙书,亦即田书。

欲知田书来历,须从舜帝说起。虞舜受禅之前,即颇为帝尧喜爱,曾以女儿相嫁,并赐妫�I河一带居住。自此,舜之后裔在妫�I河一带繁衍生息厩为一大家族,并以住地为证,取妫为姓。若干年后(前1046),周武王伐商建立周朝,要对前代贤人后裔封候。由妫�I河边找来舜之后裔妫满,封能为陈候,并将其长女元姬嫁于妫满。在妫满去世后,谥号陈胡公。

自此,陈胡公的后裔便以陈为姓。追至春秋时,陈胡公之后裔陈文公、陈历公、陈庄公等人,一改先贤之道,同室操戈,争王夺位,互相残杀。此时,陈厘公之子陈完,字敬仲,乃陈国之贤士,对本国混乱之状,愤而又惧,索性离陈奔齐。公元前681年,完至齐,桓公器重,欲封其为上卿。完推谢未受,仅任一司工匠小官,名日“工正”。完既离陈国,就不愿以陈为姓。古时,陈、田同音同意,加之封邑于田,遂改陈姓为田姓,故陈完即田完,陈敬仲亦即田敬仲。田完的六世孙田书乃齐大将,公元前523年,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田书随齐将高发伐莒有功,齐景公赐采食乐安。

遂乐安为田书后裔居住地,并依田书之字改姓孙。故田书即孙书,遂田书的后裔依其字为孙姓,只是居住地和时间不同而已。乐安便成为孙氏郡望。乐安孙氏这一支发展旺盛,人口众多,迁徙分布甚广。且有兵法家孙武、孙膑,三国时吴帝孙权、民国时总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历史名人。故乐安孙氏在国内外影响甚大。此乃导言中:“妫、陈、田与孙书一脉相承”的来历。虞舜 是黄帝的八世孙裔。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名叫 重华。舜是冀州人,他曾在历山耕过地,在雷泽捕过鱼,在黄河边上做过陶器……。他登上帝位后,任职39年,到南方巡察,在苍梧(今湖南宁远县)境内逝世。葬在长江以南的九嶷山,这便是零陵。据《禹贡》载:虞夏、商时代,山西洪洞县属冀州之域。传说舜生于洪洞县诸冯(今洪洞县圣王乡村北之姚墟处),是可信的。因此,吾祖先的故乡在山西洪洞县又得一佐证。俗传: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村上老鸹窝。这就是山西移民的共同记忆。



二. 兵圣孙武,字长卿,约公元前550-484年,齐国大夫,谥号武子,世称孙武,乃“兵圣”也。

孙武12岁时其祖父田书伐莒有功封彩邑并赐姓孙,举家迁徙乐安。孙武30岁(公元前515年齐景公33年)。孙武出发由乐安到吴国(今苏州市)郊外,隐穹窿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又结识了从楚来吴的伍子胥,成为好友。吴王阖闾即位举用伍子胥为“行人” 。伍荐孙武的 《孙子兵法》以求重用。武31岁(公元前514年)协助阖闾伐楚。阖闾拜武为元帅兼 军师。以“教之乘车,教之战阵,教之破楚”。并演出了“宫女为阵”的故事,遂被吴王重视,“卒以为将”。 武 帮伍子胥破楚成功,并助吴两代富国强兵,建立霸业,实践了《孙武兵法》十三篇。此时,吴王夫差穷兵黩武,生活糜烂沉溺酒色,不纳臣谏,。伍子胥也不听武的劝告。武已功成名就,急流引退,武在吴已失去作用。武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从此无所记载。有人说: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享寿66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今江苏苏州之吴县,无考)。



三.军事家孙膑,字嘉谋号伯灵―孙武之五世孙 。

据《竹园孙氏宗谱》其中“外传世系图说”中这样记载:孙膑之父孙操因英武俊杰,有将门之风,被燕王看中招为驸马,故由南方北上入赘。孙膑于公元前379年7月9日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菏泽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卒于公元前314年8月28日(据1991年鄄城守搂乡孙花园村发现《孙氏族谱》载)。

膑受师于鬼谷子,公元前357年应邀去魏,却被魏将庞涓所害,成为“刑余

之人”,终身残废。后被齐使者偷载回齐,齐威王命为军师。公元前348年,马陵之战中,战败魏将庞涓,孙膑建功立业,实践了“孙子兵法”三十篇。后被齐宣王冷落,在失意中归里度过后半生,终年75岁。

四.先祖(四十六世-五十五世)被迫迁徙山西生息311年。

五代时期同光元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率兵灭梁之后,又攻占濮、郓、曹三州,晋王得知吾孙氏乃兵圣之后裔,就派兵保护了吾46世祖德、道二公,后被安置山西平阴府洪洞县,仁、义二公南奔河南固始,至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为避乱,仁公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祥凤里沿山村迁徒入闽,卜宅狮渊(又名渊兜),后世尊为狮渊孙氏始祖。从唐同光元年至宋绍定六年(921-1234年),孙氏在山西生息了311年。金朝末年(1234年)蒙古族驱兵攻金,又逢大旱之年。山西处于天灾战乱之中,吾55代世祖世信、世茂、世盛、世泽、世朝、世才、世高、世荣八个族内兄弟组织了义军抗元,遭到元军残酷,终因寡不敌众,兵败后八兄弟各奔东西,世信等兄弟迂回山东鄄城孙老家村,世荣落直隶(现河北)枣强县尚林村隐居。

《寿光埠西孙氏族谱》载:元大德三年(1299年),七公世荣之子讳子政因兵灾,而由直隶枣强县迁徙山东寿光县孙家宅科庄。墓地在寿光城西,此处有四冢(即:子政及二子伯强、仲相和仲相四子徐“早亡”)。据考证子政名福利,同胞兄弟三人(福元、福亨、福利),福元后人多居山东桓台,福亨后人分布河北枣强至山东德州部分地区。子政是世荣第七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据考证:七公是指世荣(堂兄弟八个中行七),子政是七公世荣之三子。

五.元朝末年(1351-1367年),因治理洪水,民不聊生,战乱迭起,世荣后裔伯强仲相及其子孙则四散迁徙。

伯��祖生五子“思恭、斗恭、致恭、公美、继先”,因吾孙氏世代军籍,长子思恭时为元军将领,在元朝末年军转民籍,为求避难而背井离乡父子离别。伯强祖由寿光迁徙宁津县保店镇孙村,其侄孙(孙胜之长子)孙山后来随其居住保店孙村,伯强被后人尊为宁津保店始祖,孙山是三世祖,二世祖空缺。长子思恭和五子继先与其族兄克让迁至青州隅乐安(今广饶)三岔村。根据乐安三岔意照家谱和抚安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70年)继先随其兄思恭由乐安(今广饶)三岔村迁入昌邑道昭,思恭入赘满氏被后人尊为昌邑道昭始祖也称意照孙氏。明成化元年(1465)继先之四世孙,世杰携其二子“朋仪、朋章”由昌邑道昭迁至昌邑抚安(今大河南,大河北村),继先也被后人尊为昌邑抚安始祖。四子公美迁至安丘邢戈庄,生子:“仕贤、仲贤”,仕贤继迁凌河平原,仲贤居邢戈庄,公美被后人尊为安丘邢戈庄和凌河始祖。二子斗恭和三子致恭迁高密王家庄(今安丘景芝王家庄),斗恭生子:“仁兴、政兴”,致恭生子:“熙远、绪远”。

仲相祖生四子“禹、祥、胜、徐”,长子孙禹(字克让又称子玉)与其族弟思恭和继先迁至青州东南隅乐安(今广饶)三岔村。根据乐安三岔意照家谱和抚安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1年)孙禹字克让由乐安(今广饶)三岔村迁徙博山颜山镇,生子:“岳柱、童儿、庐儿”,被后人尊为般阳始祖。岳柱失考,童儿生子:“富、贵、荣、华”,庐儿生子:“宽、洪、简、重、勇”。富居博山颜神镇、贵居乐安三岔、荣居博兴崇德庄、华居博兴王文庄、宽居兰山九曲店、洪居诸城相州、简失考、重居高密王家庄(今安丘景芝王家庄)、勇失考。

另据考证记载,孙禹生子:“在、中、学、端、恕”。在即伯善,明洪武三年随其父克让迁岜山,定居般阳孙家大庄。生五子:“献(富)、默、谦(贵)、让(荣)、志有(华)”。富居博山颜神镇、贵居乐安三岔、荣居博兴崇德庄、华居博兴王文庄、默坐居般阳孙家大庄。中即伯安居章丘朴沟庄,子嗣岩。学居淄川大口头村,生子:“希武、希文、希才”。端居临朐,子嗣希圣。恕居临淄大武家庄,生子:“环、暹、英、杰、昌”。

仲相次子孙祥隐居寿光��西村,生子:“申、富、广、通”,被后人尊为寿光��西始祖。三子孙胜迁徙宁津县后孙家,生子:“山、林、玉、树”,被后人尊为宁津后孙始祖。孙胜之长子孙山后来随其伯强堂爷爷居宁津县保店镇孙村相依为命养老送终,孙山的后人现居住宁津县保店镇孙村,“林、玉、树”的后人现居宁津县后孙家。四子孙徐早亡无嗣。

六.昌邑道昭及抚安孙氏出自乐安堂。

溯源而上下,有响誉中外的著有<<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著有<<孙膑兵法>>的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五世孙。源流�[晰,历历在目,有据可�恕F湓戳魅缦拢核铮ㄌ铮┦樯�凭、凭生武、武生明丶明生顺、顺生机、机生操、操生膑、膑生胜、胜生盖、盖生知、知生念、念生益、益生卿、卿生冯、冯生询、询生骐、骐生琼、琼生厚、厚生瑶、瑶生遂、遂生党、党生国、国生耽、耽生旃、旃生炎、炎生棱、棱生道恭、道恭生颛、颛生辉、辉生纬、纬生周、周生敬仁、敬仁生�睢�钌�伯礼、伯礼生孝敏、孝敏生仲将、仲将生希壮、希壮生嘉之、嘉之生逖、逖生宿、宿生公器、公器生华�i、华�i生儒郎、儒郎生肖盛、肖盛生德、德生良、良生彬、彬生坤、坤生进、进生胜文、胜文生登岐、登岐生效儒、效儒生昌祖、昌祖生世荣。

世荣乃书祖之55世孙,武祖之53世孙。武祖即昌邑道昭、抚安孙氏的第56世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