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山于炳刚救人于危难
【美德威海】孙月山、于炳刚:救人于危难
www.whnews.cn2016年3月31日07:30
孙月山
于炳刚
孙月山和于炳刚分别是乳山市徐家镇王家庄村和洋村村民,平时靠出海捕鱼为生。在两名群众被卷入深海暗流的危急时刻,他俩不顾个人安危,驾船出海营救,成功地将其救起。
去年7月30日下午5时许,外来务工人员赵某与女同事王某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徐家镇南部海边洗海澡。身上套着救生圈的两人不知不觉间被暗流带入深海。因两人都不会游泳,只能随着暗流越漂越远。她们的家人发现两人不见后立即报警。
徐家边防派出所接到报警后,立即组织民警赶赴现场搜救。此时海上出现5级风,加之天色渐晚,视线不好,给搜救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民警决定向周围渔民求助,寻找熟悉周围水性的群众,借用渔船出海搜救。
此时的孙月山和于炳刚出海打鱼刚回家,精疲力竭的他们正准备休息。得知险情后,两人立刻整理好船具、拖车等装备赶往事发地点。
天色已全黑了,海上风浪在逐渐变大。孙月山和于炳刚没有退缩,稳稳地驾驶自家小吨位挂机渔船,用强光手电在夜色和风浪中开展救援工作。为了能尽早找到人员,他们精神高度集中,丝毫不敢放松神经,甚至忘记了一天的劳累。
晚上9时20分左右,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苦搜救,孙月山、于炳刚在距离海岸线约15海里的东南海域发现了人员王某。他们迅速靠近王某,凭借丰富的经验,顺利将其从海中救起。此时王某状态还可以,二人对其进行妥善安置后,继续投入救援工作。10分钟后,他们又在附近海域将体力耗尽、险些溺水的赵某救起。
为了能将被救群众及时送上岸,他们立刻驾驶着渔船往回返。因为海水的寒冷,再加之高度紧张,被救起的两个人身体僵硬,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孙月山和于炳刚全然忘记已在风浪中漂泊了好几个小时的实际,二话不说,连忙脱下自己的衣服为两人穿上御寒。在大风大浪里,两人顾不上寒冷,硬是咬牙坚持把渔船安全驶抵岸边。
晚上9时55分,渔船安全抵岸。经过近20分钟的休息后,两位遇险群众才缓过神来。赵某和王某连连向孙月山和于炳刚致谢,称没有想到能够获救生还,多亏了两位好心人的出手相救。
上岸后孙月山、于炳刚二人就一屁股坐在海岸上,长达近三小时的搜救工作已经完全耗尽两位精壮汉子的体力。这时,有围观群众发现孙月山左手中指流血不止,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夜间视线不好,孙月山在操作机械时,手指不慎被柴油机夹断,但他悄悄握住了自己流血的手指,坚持搜寻,圆满完成了近三个小时的搜救任务。同时于炳刚渔船上的部分机械也因救援当晚海上恶劣的航行条件而发生损毁,搜救结束后已经报废。
说起救人的感受,孙月山平静地说:“当时也来不及多想什么,只想着快点把落水者救出来。”憨厚的于炳刚说:“尽管有些损失,但是比起两条命来说,这点损失不算个啥。”
中央文明办日前发布2月“中国好人榜”,孙月山和于炳刚因见义勇为的义举,荣膺“中国好人”称号。然而,孙月山和于炳刚他们并没有特别在意获得的殊荣,都觉得这是应该做的。
这种热心肠的精神,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得到体现。今年53岁的孙月山,从20多岁就开始出海作业。在他看来,救助不慎落水的同事、义务帮助维修船只,都是很平常的事。虽说这次救人让他的一个手指几近残疾,但他还是坚定地说,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他仍然会义无反顾。从事牡蛎养殖的于炳刚,在村民口中更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考虑到村里有一些生活困难的群众,他会优先给他们安排一些清理牡蛎的工作,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