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名胜-碧云寺

碧云寺自元代创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相传此地原为金章宗玩景楼旧址,本名“碧云庵”。明代武宗正德十一年(l516年),以佞幸得宠的御马监太监于经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利用税收和从皇帝处所得钱财扩建了碧云寺,并立冢域于寺後,又在冢上种植了青松作为死後葬身之所。据说这种做法叫做“青松压顶”,实际上也是墓葬的一种标记。大概是因为有过这样一段历史,当地的人们都把这座寺称为“于公寺”。後来于经下狱庾死,葬身碧云寺的打算也落空。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也看中这块宝地,再度扩建碧云寺,又在于经墓圹屋础上加工扩建,作为自己死後墓地。但五年後魏忠贤也获罪,墓穴遂废。经过这两次扩建,富有明代建筑特点的碧云寺业已成形。到清代,绮丽壮观的碧云寺吸引了清帝王和后妃们。乾隆十二年(1748年)对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保存原有寺院的基础上,又在寺後墓圹所在地新建金刚宾座塔,在寺右增建罗汉堂,寺左新建行宫院。由於对原有建筑无较大变动,因此该寺建筑和文物基本保留了明代风格

碧云寺依山势而建,它的建筑逐层升起,六进院落自成格局。进寺门,石狮峙立两旁,雕琢精细,形象威猛,是明代留下的较好的石狮之一。山门两侧有清代旗杆基石,山门上有兰地金字匾一面,上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碧云寺”,为乾隆手书。

碧云寺北轴心上保留水泉院,以卓锡泉为名。泉水自岩壁间涌出,水味甘甜,是听泉的好地方。

碧云寺是明清时期建筑的代表作品,它体现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寺院既保留了明代佛寺的禅宗特点,又吸收和发展了佛教迷宗的建筑风格,且具备皇宫气势。它虽经民国年间和的破坏,但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园林工人的精心保护、修缮下,碧云寺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春到碧云寺,到处是郁郁葱葱,山花齐放,万紫千红,蜂蝶振翅膀,鸟鸣嘤嘤,呈现出一片生机;盛夏的碧云寺古木蔽日,泉溪流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碧云寺既古老又精美,它既有优美典雅的景致,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繁茂的奇花异草以及名泉怪石,为中外游客京城旅游的必经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