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谱序-富平流曲南街谱序
•
• 阅读 1020
按吾孙氏世谱,开家锦川者不及晓其来历。明兴以前曾记恒言,皆曰刘平、颜湛、孙天佑为此地宗姓。泸南翁谓:“吾天佑祖元末时人。”而前川翁又曰:“吾祖姓之居于兹者,但以墓地之远近而料,大约有五百余年。盖以浮山之地曰‘前口�V’,次世系应在北宋时。以前矧城东里许二坟连珠名为‘白草坟’,传地二亩,较‘前口�V’尤远。但历年久远,物位相泰不敢臆订。”兹就南一宗叙之以谱。而前人之世系有所传者,即后之子孙亦有所宗也。此序
大清雍正十一年岁次癸丑春清明日十三世裔孙春峦谨识
光绪九年岁次癸丑春清明后十七世裔孙瑞琳重叙
世居富平县东北乡流曲镇流曲里九甲民藉
译文:从孙氏世谱记载上看,不知道先祖从什么地方来到锦川(流曲)发家立业的。明朝以前有文字记载说:刘平、颜湛、孙天佑为锦川宗族大姓,泸南翁①说:“天佑祖是元代末人。”前川翁②又说:“先祖居住于此地,以墓地远近估算,大约有五百多年了。浮山③先祖坟叫‘前口�V’④,世系应在北宋时。前矧⑤城东约一里许两座连在一起的坟墓叫‘白草坟’⑥,有祖传坟地二亩,比‘前口�V’年代更远。究竟是什么年代的,我不敢随意判定。”前人撰写家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不忘祖宗。
注释:
①泸南翁,即孙琼,明代人,在四川做过“泸州大使”,故世称泸南翁。是明万历朝吏部尚书孙丕扬的祖父。
②前川翁,即孙维谦(?―1573),明代人,字幼�郑�hui),号前川,举人出身,以“选贡”出任宝坻县知县,封文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加封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是孙丕扬的父亲。
③浮山,即流曲南五里许的土塬,亦称南塬、丈八塬。顺阳河在塬北,古时顺阳河发水,一片汪洋,南塬时隐时现,好象是浮在水面上的山一样,故称“浮山”。
④前口�V,丈八塬上有村曰“前口村”,孙氏先祖坟墓埋在前口村附近,后人故称“前口�V”。�V,比较大的土坟堆。
⑤矧(shen),意为另外、况且。城东,这里可以理解为前口村城堡东边。
⑥白草坟,笔者推测,因年代久远,坟堆上长满了咪咪毛等各种杂草,到了冬天,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草坟”。
这段家谱文字是孙四的十三世裔孙春峦写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清明节。延至150年后的清光绪九年(1883年),孙四的十七世裔孙瑞琳续编家谱,重抄孙春峦叙言于扉页。由此推断,这本《孙氏家谱》保存至今已经132年了。从家谱的形成年代看,这本身就很有文物价值。从家谱记载的文字分析:在明代初年,流曲镇有刘姓、颜姓、孙姓三大宗族。孙姓家族来此地居住的时间在明朝时已经500多年,历经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14年,已经有1300多年了。
仔细拜读家谱,其中记载:南一宗,始祖孙四→孙彦名→孙有智→孙志清为单传,孙志清有二子,景肃(东门)、景和(西门)。家谱此后按东西门排序,家谱第一撰稿者为西门孙氏十三世孙县学生孙春峦所撰。家谱重抄者为西门孙四十七世裔贡生孙瑞琳(六品衔)。《孙氏家谱》的保管者孙叔,应为西二门后裔。先祖为邦教→可久→腾翔(独子)→我荣→经种(独子)→居敬(独子)→茂生(独子)→成泰,成泰生二子连捷、连升。连捷无子。连升(清末时人)生六子:瑞风、瑞壁、瑞瑜、瑞墨、瑞瑾、瑞琦。孙叔困惑的是:他的父辈弟兄六人没错,但是名字却记载的不对,有的写到另一支叔祖名下了,不知为何?
大清雍正十一年岁次癸丑春清明日十三世裔孙春峦谨识
光绪九年岁次癸丑春清明后十七世裔孙瑞琳重叙
世居富平县东北乡流曲镇流曲里九甲民藉
译文:从孙氏世谱记载上看,不知道先祖从什么地方来到锦川(流曲)发家立业的。明朝以前有文字记载说:刘平、颜湛、孙天佑为锦川宗族大姓,泸南翁①说:“天佑祖是元代末人。”前川翁②又说:“先祖居住于此地,以墓地远近估算,大约有五百多年了。浮山③先祖坟叫‘前口�V’④,世系应在北宋时。前矧⑤城东约一里许两座连在一起的坟墓叫‘白草坟’⑥,有祖传坟地二亩,比‘前口�V’年代更远。究竟是什么年代的,我不敢随意判定。”前人撰写家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不忘祖宗。
注释:
①泸南翁,即孙琼,明代人,在四川做过“泸州大使”,故世称泸南翁。是明万历朝吏部尚书孙丕扬的祖父。
②前川翁,即孙维谦(?―1573),明代人,字幼�郑�hui),号前川,举人出身,以“选贡”出任宝坻县知县,封文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加封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是孙丕扬的父亲。
③浮山,即流曲南五里许的土塬,亦称南塬、丈八塬。顺阳河在塬北,古时顺阳河发水,一片汪洋,南塬时隐时现,好象是浮在水面上的山一样,故称“浮山”。
④前口�V,丈八塬上有村曰“前口村”,孙氏先祖坟墓埋在前口村附近,后人故称“前口�V”。�V,比较大的土坟堆。
⑤矧(shen),意为另外、况且。城东,这里可以理解为前口村城堡东边。
⑥白草坟,笔者推测,因年代久远,坟堆上长满了咪咪毛等各种杂草,到了冬天,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草坟”。
这段家谱文字是孙四的十三世裔孙春峦写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清明节。延至150年后的清光绪九年(1883年),孙四的十七世裔孙瑞琳续编家谱,重抄孙春峦叙言于扉页。由此推断,这本《孙氏家谱》保存至今已经132年了。从家谱的形成年代看,这本身就很有文物价值。从家谱记载的文字分析:在明代初年,流曲镇有刘姓、颜姓、孙姓三大宗族。孙姓家族来此地居住的时间在明朝时已经500多年,历经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14年,已经有1300多年了。
仔细拜读家谱,其中记载:南一宗,始祖孙四→孙彦名→孙有智→孙志清为单传,孙志清有二子,景肃(东门)、景和(西门)。家谱此后按东西门排序,家谱第一撰稿者为西门孙氏十三世孙县学生孙春峦所撰。家谱重抄者为西门孙四十七世裔贡生孙瑞琳(六品衔)。《孙氏家谱》的保管者孙叔,应为西二门后裔。先祖为邦教→可久→腾翔(独子)→我荣→经种(独子)→居敬(独子)→茂生(独子)→成泰,成泰生二子连捷、连升。连捷无子。连升(清末时人)生六子:瑞风、瑞壁、瑞瑜、瑞墨、瑞瑾、瑞琦。孙叔困惑的是:他的父辈弟兄六人没错,但是名字却记载的不对,有的写到另一支叔祖名下了,不知为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