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典故-孙丕扬不转堂

孙丕扬不转堂



明朝万历年间,孙丕扬任吏部尚书。

有一次,孙丕扬出京巡视,他一路剪除赃官,严惩污吏,平反冤狱,体察民情,所到之处,百姓无不交口称颂,夹道欢送。不料到湖北却遇上了一桩棘手的大案。

当朝宰相张居正的儿子张炳仁,依仗权势,强占民女,私设公堂,逼死人命,暗造地宫,图谋不轨,罪恶贯盈,民怨沸腾。对此,孙丕扬早有耳闻,但牵骨连筋,此案连着当朝宰相,孙丕扬不得不格外慎重,没有十分把握,它岂敢轻易动手�于是孙丕扬身着微服,明察暗访,掌握了张炳仁的大量罪证。为了拿到口供,孙丕扬决定身入虎穴,亲见张炳仁。

张炳仁深知自己在湖北的罪恶,一看吏部尚书来访,自然做贼心虚,故意铺排,虚张声势。纵队欢迎,鼓乐齐鸣,美酒佳肴,空前隆重,孙丕扬一边有意寒暄,一边仔细观察动静。在宴席上,孙丕扬有意与张觥筹交错,你敬我谢。张炳仁更加得意忘形。酒过几巡,张炳仁已喝得酩酊大醉。孙丕扬趁张喝醉,讨了供词回府。等张炳仁酒醒后,方知上当受骗,大事不好。急忙派人去追,这时孙丕扬已回到府上。

眼见大祸临头,张炳仁苦思无奈,一面派人疏通孙丕扬高抬贵手,一面派人火速上京向父亲求救,张居正接到儿子的来信,大为震惊。张居正已年过花甲,只有这么一个独苗,自然心疼。为救儿子性命,张居正思来想去,只有铤而走险,假传圣旨,他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孙丕扬火速回京。

拿到张炳仁的口供,孙丕扬十分高兴。突然传来皇上金牌,命他火速回京。金牌如流星,一个接一个,一连下了十二道。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孙丕扬左右为难,如坐针毡:回京吧,此案未了,岂不便宜了这个恶棍;不回吧,君命难违,抗旨不遵,定是死罪。思来想去,心中乱如麻,不知如何是好。愁得孙丕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手托金牌在书房踱步直到天亮。看到孙丕扬如此艰难,夫人也为之手忙脚乱,坐卧不安,也陪着他一夜没合眼。她想:老爷出京,皇上早有安排,有什么紧事会连下十二道金牌�为什么又正好在张炳仁案子的紧要关头,莫非背后有人作祟,釜底抽薪,调虎离山,假传圣旨,为张炳仁开脱,他又一想,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金牌是真的,岂不误了国家大事,而且招来灭族之祸。

天亮了,夫人梳洗,突然想起皇上亲赐的金簪,可以检验金牌真假。心中愁云顿时烟消云散,高兴得急忙跑来对孙丕扬说:“老爷,有了,有了。”孙丕扬疑惑不解,忙问:“夫人有什么事�”夫人说:“我看这金牌不像是真的。”孙丕扬以为夫人急糊涂了,苦笑着说:“我的好夫人,都火烧眉毛了,你还有心开玩笑。皇上金牌,岂能有假�”夫人瞪了孙丕扬一眼,说:“把人都急死了,谁还有心跟你开玩笑。”说完,忙从头上拔下皇上赐的金簪,在金牌上一划,金牌果然是假的,孙丕扬立刻转忧为喜,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孙丕扬看到宰相张居正已插手此案,恐怕迟则生变,立刻击鼓升堂,下令斩了张炳仁。看着这个昔日耀武扬威、横行霸道的恶霸被处死了,湖北百姓敲锣打鼓,奔走相告,人流如潮,比节日还热闹。事后,孙丕扬奏明皇上,揭穿了张居正父子假公济私、狼狈为奸、假传圣旨、篡位夺权的阴谋,张居正被革职查办。从此,“孙丕扬不转堂”的故事,就流传开了。

为弘扬孙丕扬这种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精神,文人墨客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出戏叫《假金牌》,使孙丕扬的光辉形象再现于舞台,千秋万代为后人共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