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研究-谱牒编撰源流

谱牒编撰源流

--------------------------------------------------------------------------------

中国的谱牒之学,起源很早,大概殷商时期就已萌芽,正式出现应在周代,但最初它只是帝王诸候们的专利,随后才出现一些贵族的私谱。两汉之际已存在官谱之分。魏晋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世系、门第、姓氏成为取士的重要标准,官府谱牒成为鉴别民贵贱的依据,世家大族修撰私谱也更加盛行,因为私谱乃官谱之基础。

汉末至南北朝战乱时期,谱传曾大量遗失,不过政府时也颇为重视。东晋孝武帝时,贾弼曾撰写《姓氏薄状》,世称贾氏谱学。南朝梁武帝时,王僧儒依据贾氏旧本,改撰《十八州谱》,是为王氏谱学。北魏太和年间,孝武帝曾诏谕诸郡,要求各立本土姓族,按门第贵贱,依次选拔举荐。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兴起,门阀制有所冲淡。这时产生的三种氏族谱志:《贞观氏族志》、《姓氏录》、《大唐姓族系录》,如《唐会要•氏族》所说:“不论数代以前,

只取今日官品相对应的氏族等级,因而兼有门阀制和官僚制的两重性。然而从六朝到唐的门阀社会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此时的有关传记、墓志,大都要追叙其姓氏、先祖的情况,这些情况依然有着影响其社会地位的微妙作用,或者说人们在传统的作用下仍相当看重姓氏门第。

三国时东吴承袭汉制,设立宗正卿掌管皇家谱牒,所以此时的皇家谱牒亦就是孙氏族谱。唐《史通•杂述篇》云:“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其后来。若杨雄家牒,殷敬世传,孙氏谱记,陆宗系历,此之为家史者也。”《新唐书•经籍志》载有贾希镜《孙氏谱记》十五卷,贾希镜为南朝著名的谱牒学家,其《孙氏谱记》自然成书于南朝。《新唐书•艺文志》中载唐人黄恭之撰有《孙氏家谱》一卷,唐李善注《文选》时曾引用过《孙氏世录》。可见魏晋隋唐时期,孙氏族谱已经不少。至唐末五代,又是战乱频仍,北方大族奔逃四方,谱牒又一次遭受劫难,大都化为灰烬,由此造成世系的中断。

唐宋以后是中国谱牒学的大发展时期,平民百姓也广泛编织家乘族谱。然而由于在历朝中,前谱多已亡失,子孙大都不能可靠地言其先祖世系与事迹,而使后人在重编家乘族谱之时,大多附会攀附尽可能找同姓的历史名人去“认祖归宗”。前面源流编已述,唐代已经开始,“姓之弊,至于尚诈”的情况。柳开《河东集•试大理评事柳君墓志铭》在谈到北宋的家谱时说:“唐季盗复两京,衣冠谱牒尽灭,迄今不复旧物,以冒姓古名家已称后者混淆无别。”

明清时期编撰谱牒最盛,其弊则如章学诚《文史通义•永清县志士族表序例》所谓:“今大江以南,人文称盛,习尚或近浮华,私门谱牒,往往附会名贤,侈陈德业,其失则诬。大河以北,风俗简朴,其人率多椎鲁无文,谱牒之学,阙焉不备,往往子孙不志高曾名字,间有所录,荒略难稽,其失则陋。”概括得相当精辟。尤其是当时的谱师多为世俗职业,目的在于编谱敛财,不择手段,每每将本姓历代名我篡成该家世系,从而真伪混淆。清代谱师以江南为盛,故时人有“江南修谱而谱亡”之叹。

当然在清醒看到其中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只要对现存家乘族谱进行一定的去伪存真的考辨工作,还是能从中窥到其原本的大概面目。

谱牒的内容主要包括:谱序姓氏溯源与先世迁徙考论,祖先名人遗象与像赞、传记,历代恩荣之录和详尽的家族世系图谱。记事还包括:家训族规、祠堂墓地、祠产族产、义庄义学、宅第庄园、艺文著述、字辈谱录、碑铭墓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