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研究-三户孙家后裔

峒峪村有两个孙氏家族,一个叫贯子村孙家,一个叫三户孙家。我是三户孙家的后裔。

三户孙家是明朝嘉靖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到这儿的。迄今在峒峪村已经居住了450多年。��

三户孙家到底是因什么原因移民到这儿的,有两种说法:一,元朝末年,由于连年不断的天灾人祸,使黄淮流域广大地区“尸骨遍于野,千里无人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填补这些地区因战乱和灾荒流失死亡的人口,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统治,开始实施移民政策,于是把山西大槐树下我们的老祖先移民到了这里;另一种说法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发生在陕西省华县金堆城的大地震,使周围百十里范围内的老百姓几乎死伤无余,峒峪村距金堆城不过五十公里,自然死伤更为惨烈。明政府就从设在山西大槐树下的移民局,分拨我孙姓老祖来到这里,以补充有村无人的局面。无论上面哪一种理由,总而言之,我们始祖是由山西大槐树下移民到这儿的。��

峒峪村人认为,之所以叫三户孙家,是从大槐树下同时移来了同胞亲弟兄三人,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我反复地在网上查阅,了解到一个讯息:明政府在山西大槐树下设有国家移民局,大量的移民前后多达15次,每次都在万人以上。移民时,政府以欺骗的手段把老百姓集中在大槐树下,说是开会,其实等人到齐了,忽然由军队从四面包围,强迫离开这里。每户的老人一般不让走,大儿子留下来照顾老人,其余的一律被绑起来,交给前来接收的各省军队。那时候,明政府有一个规定:同姓的人不可分在一个县份,同胞兄弟更不能分在一块儿。那么,我的始祖绝对不会是同时分在一个村子的弟兄三人。于是我设想,当初我的始祖来峒峪村时,仅他一人,携妻带子,也许领着一个或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到峒峪村安家落户后,又生下一个或两个儿子。等始祖百年后,他的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分家另过,于是成为三家。这三户的家长自然就是我的三位高祖了。��

三位高祖按照当地分家居住的习俗,哥东弟西,所以老大就住在了村子的最东边,老二住在了村子的最西边。一直到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这种居住的格局还没有打乱。东户人,也就是老大,仍然住在村子的东边;西户人,也就是老二,仍然住在村子西边。有意思的是,老三住在了两户人的中间,也许是因为老三年龄较小,老大老二都在庇护他吧。这是我近年来主编《峒峪村志》时研究发现的。我把老祖先当年分房另住与现今三户孙家整体布局写了一篇论文,编进了《孙氏家谱》中。��

我的始祖被安插在峒峪村时,这村子四周还是一片汪洋。地震的原因,除了房子盖在一片高地上,四周可耕种的土地,全被洪水淹没了。村西一条土梁,村东一条土梁,虽然可以耕种,但已被提前来这儿的村民占领了。没奈何,我的始祖就扛了镢头,拿了铁锨,领着他的老婆孩子,脱了鞋袜,挽起裤腿,光着脚板下地,在村子东边和村子西边被水淹掉的烂泥窝里,挖出了一条一条小渠,小渠再汇成大渠,最后把地面上的积水全部引到峒峪河里。一天,两天,一月俩月,终于把积水排干了,一块块平坦肥沃的土地裸露出来了。我的高祖这才舒一口气,坐下来抽着旱烟告诉他的儿子们:困难并不害怕,害怕的是我们没有干劲,只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洪涝可以治理,肥沃的土地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村子东边有一个叫“四渠”的地方,就是我的高祖当年挖渠排涝的佐证。四条明渠现在还保留着原来的痕迹。四百多年后,三户孙家种的土地大多是东、西二川的沙平地,既平坦又肥沃。而提前来这儿的村民当年过早地占领了东、西二梁的岭地,虽然少出了点力,但却遗“穷”四百年!��

从四百年后三户孙家后裔们的精神面貌,仍能看出高祖老弟兄三人的不同性格。老大温顺,勤恳耕作,坚守家园,所以日子平平;老二沉默寡言,没有灵动性,死守二亩地一头牛,所以日子清贫;只有老三聪明能干,也许他的精力充沛,且具开拓进取的精神,所以家大业大,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依那年为准,东户九家,全是贫农;西户二十六家,除了贫农,还有两户雇农;而西户呢,二十九家,其中有三家地主,五家富农,其余全是中农,几乎没有贫农。��

我们国家在实行大规模的改革开放之前,西户人的日子最差,东户人居中,而中户最富裕。西户人的住房多为一进入深,顶多带一个后院子,个别人家在解放后十多年内还住着草房;东户人大多是两进入深,房屋也不算怎么阔绰;而中户多为三进入深,房屋建造在村里算得上数一数二的,特别是中被订为地主富农的几家人,宽房大屋,青砖垒墙,布瓦密密地盖顶,中屋多为雕梁画栋的厅房……唉唉,同为一个始祖,他的后代子孙日子却大相径庭!��

你说这人也怪,穷日子越过越穷,富日子越过越富。我们西户二十多家人,吃饭穿衣都成问题,自然没钱供后代读书识字,没有人当官,连出外干事的人也很少,解放前没出一个人才;而中户人生活宽裕,自然想到的就是供给后代读书识字然后出去作官,解放前有在国民政府任县长、县党部秘书的,有到国民党军统中央任职的,有在蒋介石黄浦军校学习的,当然也有参加地下党组织而去延安闹红的……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三户孙家才有了平衡的发展。无论东户、西户、中户,都盖起了一座座两层或三层小洋楼,家家都有大学生,就连最贫穷的西户,竟然有了好多好多研究生,甚至有出国留学的,在国外工作赚洋人钱的,更让人庆幸的是,西户在外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都是拥有上百万资产的企业家。��

从明朝初年我的始祖来到峒峪村起,四百多年来,我的先人们摸爬滚打,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繁衍了134家700多口人,不能不算一个大家庭!然而,这四百多年来,靠一代一代个人的能力在茫茫人海中摸索,必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人过上了富裕日子,有人穷得叮当响。本是同根生,一个老祖先,可是谁又管过谁呢?老大怜悯过老二吗?老三又体恤过其他两户吗?没有,大家像一盘散沙似的各自度着自己的日月,甚至在运动中,三户孙家内部你争我斗,彼此倾轧,甚至有闹出人命的事情发生。岂不知一个孙字掰不开,所有三户孙家后裔们血管里流着的是同一个老祖先的血啊!��

为这些不痛快的往事,我曾伤心过,浑身颤栗过,多么希望“和谐”、“和睦”这些让人敬仰的字眼出现在三户孙家所有同胞的日常生活中。这下好了,改革开放的东风让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互相不再斤斤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社会风气也在蒸蒸日上,相信三户孙家134家700余口人会团结得如同钢铁长城,在党的领导下把各自的家庭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富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