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研究-淮海孙氏宗谱

淮海孙氏宗谱--------------------------------------------------------------------------------

一、孙维杰简历:

孙维杰,又名维俊,妫姓孙氏74世后裔,孙武子72代孙,江苏涟水县义兴镇施庵村人。生于1923年,1944年参加抗战,1987年,65岁离休,现年88岁。



二、乐安堂《淮海孙氏宗谱》的特点:

据我们家谱记载,我支为妫姓孙氏,始祖孙书、孙武子后裔、唐万登公为赐姓孙氏第四十世孙,是我支迁徽始祖。万登公为唐金吾上将军。家谱中附有唐僖宗时多份圣旨、敕命拓文,证明对万登公出身山东乐安,为赐姓孙氏族人第四十世孙,对万登公源于乐安孙武子后裔作了明确的叙述。

我支自明末清初,避乱由安徽迁至江苏涟水,卜居孙家老庄(现淮安涟水县义兴镇施庵村)。

我们完成的这部“乐安堂”《孙氏淮海宗谱》,严格按照祖先家谱记载的祖训原则编排,是明朝宗然公、元朝廷瑞公、清末民初续修的数部家谱明确记载的延续。

《乐安堂孙氏宗谱》前1800年,高官累累,仕宦盈门。先祖修谱续谱蔚然成风。祖上留下家谱中记叙资料翔实,人物丰富,考据严谨。为后人修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编修的《孙氏淮海宗谱》有如下特点:

1、本谱涵盖地域、人员广泛,涉及面广;

2、谱中,世系图完备,年表翔实,具有相当的考据价值;

3、在与其他支系交流中,发现我们宗谱对其他断代、不全宗谱续断承继有极大帮助价值;

三、“乐安堂”《孙氏淮海宗谱》编修历程:

据我们家谱记载,我支是孙书、孙子后裔,唐金吾上将是我支迁徽始祖。明末清初,因兵乱先祖自安微迁至江苏涟水,卜居孙家老庄(现淮安涟水县义兴镇施庵村)。先贤多有编修家谱的传统。

1972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汉初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一个困扰我数十年的疑问得到了有力的证据,年幼时父辈的讲述,家中珍藏的家谱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得到了证实,让已近暮年的我深感振奋。

1988年,当得知老家的亲族正在从事《孙氏宗谱》编修工作,立即表态支持。1990年,我回乡重建祖屋,了解宗谱的编修陷入极大困境,便出谋划策,让子女积极参与家乡修谱工作。至1995年,苏北地区,已经出现了遍地修谱情况。但当时各支修谱的情况混乱,人心不齐,家族父老兄弟到无锡邀请我主持修谱,迫于当时的形势,我明知,历代修谱有三难(修谱难,筹款难,谱头难),当时我修谱更有四险(政治,成败,安全,经济)。

当年5月28日回乡,在孙老庄,义兴集小学组织了当时淮海地区20多个县市,遍及海内外孙氏代表150多人的 “乐安孙氏宗谱研修大会”;

自古修谱“先筹款,后修谱”。但当时淮海地区经济落后,88年的筹款已经用尽,再筹款是十分困难。最后我决定“先垫资,后修谱”。 发动编委会、修谱骨干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谱不够款项由我带头垫付。

我主持宗谱的编修工作后发现,过去历代修谱,一般都涉及1支数房。新增数代,人数也不多。像我们现在这样大规模的家谱编修困难重重,格式编排就是第一难题。面临着近 3万人需要入谱,按老式宋谱,明谱,清谱编谱方式进行多次尝试后,无一例外的都对版式不满意,后人就是很难查找核对。我在苏北,常州、无锡、多次编排,无法解决。1996年4月,我小女儿夫妇在广州打听到可以使用电脑软件进行数据存储和制版的消息后,决定去广州寻求制谱新的方式。

至1998年秋,经过多次创新改编探索尝试试验总结,使用了先进的电脑数据库技术克服最大的困难排版和数据插入后,历时10年,经过10次重大的编排、改版的失败,全谱数拾万字,前后百余代,涉及当世近3万孙子后裔的“乐安堂”《孙氏淮海宗谱》终于在广州完成。

我们完成的这部“乐安堂”《孙氏淮海宗谱》,是按照祖先家谱记载的祖训原则,依据家传的我唐朝万登公、元朝廷瑞公、明朝宗然公、和清末民初续修的数部家谱明确连续的记载。经相当时间的收集、归纳,严格考证、核实、综合,严肃认真的编排,校对,饱含无数热心族人的心血,克服种种困难,经历整整十年的艰辛,并按照当时格式,最高编排规格的标准、要求、创新、编制印刷装订而成的。

这部宗谱为孙子文化及孙子精神研究提供了大量佐证,为孙氏源流的考证,孙氏传承的研究提供了许多丰富翔实的史料,并为其他断代、不全孙氏宗谱的修订提供有力的依据素材。

至今,这部宗谱还在继续完善和丰富之中。

四、我与“苏州孙子研究会”:

1994年,因修谱关系,我了解到苏州正在筹备了“苏州孙武子研究会”。当年参加了“苏州孙武子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介绍淮海孙子源流,孙氏嗣续等,这次大会,让我发现孙子源流与孙氏嗣续对孙子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是符合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增进民族认同感、团结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大事,更加坚定了我续修宗谱的决心。

1903年,苏州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对孙子墓进行拆除。我们孙子后裔得知后,考虑多方因素,提议以组织召开“全国孙子后裔祭祖大会”的方式来进行孙子墓的保护。当年清明,我携老伴、子女10人,并动员组织淮海孙氏后裔代表40余人参加了在苏州举行了“孙子后裔祭祖大会”的盛典。后在苏州政府支持之下,经多方努力,孙子墓迁至风景优美之处。现在,苏州孙子墓已成当地一大盛景,“兵圣孙子”也成了苏州文化名片,吸引着海内外孙子文化,军事科学的研究者。而我们这些孙氏后裔,组织的祭祖活动也形成惯例。

1908年,应邀参加“2008年中国苏州穹窿山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让我再次深切感受到在世界范围内对孙子兵法的认同,孙子研究蔚然成风。

五、我与孙氏文化研究

我一生十分敬仰先祖的贤能和光照史册的业绩,也一直在关注先辈杰出英才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然而自隋唐以来,史学界对先祖孙武子、孙膑等其人其事存疑较多,争论不休,对此我内心深处十分不平与愤慨。修谱不仅记叙家族史,弘扬祖业,更为历史提供新的佐证,还历史以,这对我是真正的大事要事。自1978年起收集有关史料学习研究,想方设法来寻找与族谱中先辈事迹相印证的有力素材。

1972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汉初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一个困扰我数十年的疑问得到了有力的证据,年幼时父辈的讲述,家中珍藏的家谱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得到了证实,让已近暮年的我深感振奋。

1994年起,我与“苏州孙子研究会” 相识,与会中各位相知。在与研究会各位交流学习过程中,我对孙子文化、孙子精神更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对探究相关史料、知识的热情更加高涨,对续修宗谱有了更高的认识。尝试将自己对孙子历史、对孙氏宗族精神的认识与了解,付诸于文字,与各位达者进行深入交流。

2004年,参加苏州第二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言。

200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孙子与吴文化研究》(上卷)中,摘录了本人著述“兵圣孙子及《孙子兵法》的形成”一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