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谱序-赤峰孙氏谱序

内蒙古赤峰孙氏

1 始祖:

孙世公

迁徙:孙世公祖居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崮庄(崮庄现属威海市环翠区泊于镇)。世公公先逝后,其夫人岳氏携四子(复贵、复星、复彦、复礼)于清乾隆年间逃荒至关外的赤峰(当时称乌兰哈达)西北五十里处的哈什图村,因故而居。二十几年后,三世子孙又迁至啥什图村北约五里处山沟立村定居,名曰石匠沟。至今孙氏部分后裔仍在那里居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孙氏子孙又将世公公夫人岳氏及四个儿子的坟墓从哈什图迁至石匠沟村。因此,赤峰孙氏后裔尊世公公为始祖。

现在,赤峰孙氏后代已分布在内蒙古、山西省、浙江省、四川省、辽宁省等全国很多地方,但主要集聚地仍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及所属各旗县区为主。

2《赤峰孙氏族谱》序

今年三月,接到挚友孙国权先生来信,言其兄国章先生倾心十年,修成了《赤峰孙氏族谱》,并且告知国章公点名要我为这个族谱写个序言。听到这个消息,自然为赤峰孙氏有了一门全史而高兴不已,但说到写序,却又感到压力弥重,一时不知所措。

中华古国号称礼仪之邦。所以如此称谓,就在于我们这个国度有着数千年一脉承传的礼制传统。据我所知,中华礼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大戴礼记》中所说的敬事天地、祭祀祖先和尊崇王权这三条。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中华国家产生的基本途径是化家为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关系本质上就是宗族关系的扩大,而国家机构的实质则是宗族组织的发展。五千年间,君父一体,家国重构,始终是中华古国通行不易的宗法伦理准则。是故,“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礼记・大学》)。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传统的中国社会往往是家事和国事难分,处理宗族事务的家法与处理天下事条的国法并重。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宗族的家谱,乃是一件至尊至重的大事。我既不属于乡邦耆硕,也不属于谱学行家,要我来给这个重要的族谱写序,真是诚惶诚恐。但国章公的意志应该是代表这个家族的,如此重托,又焉敢推诿退缩?

族谱一般又有家谱、宗谱和通谱等多种称呼。确切地说来,一家一房之谱谓之家谱,一支大的独立宗族之谱谓之族谱:“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整个氏族之谱谓之通谱、会谱或大成谱;上述各种,可通谓之谱牒。这是一种以某个父系血缘家族的族姓起源、世系分衍、人口迁徙、地望分布、宗族耆望、家世尊荣、家传著述、祠堂族墓、族规家训等内容为记载对象的图书形式,是炎黄子孙问祖寻根、区分血统、序列昭穆、弘门收族的一种特殊史书体裁。明朝大儒方孝孺在《族谱序》中曾说:“谱者,普也,普载祖宗远近、姓名、讳字、年号;谱者,布也,敷布远近,百世之纲纪,万代之宗派源流。”清代大学问学家章学诚则明确指出:“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族谱的起源,由来久矣。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逐步形成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这种集团中的亲属结构有“家”和“族”的区分。其中:家即家庭,是最基本的同财共居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含有两大要素,一为财产,二为血缘。其基本成员是父、已、子三代,也可以扩展到同祖所出的叔伯和昆弟。这样的概念包括了现代人类学意义上的主干家庭

(Stem Family)、共祖家庭(Lineal Family)和只有父子两代的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族则只有血缘关系,而无同财关系,又有家族、宗族和氏族的区分。家族是指《礼记・丧服小记》中所说的五服之内共曾、高之祖的亲族,五服以外共远祖的亲族称宗族,血缘关系更远的同族为氏族。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乃是父权家长制家庭结构的扩大和升级的产物,社会成员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确定,完全取决于血缘关系。所以,区分血统,辨别昭穆,便成了当时社会的第一要务,谱牒之学由此而生。《史记・太史公自序》有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这是说,司马迁著《史记》,是根据族谱旧闻等史料来复元夏、商、周历史的。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最早的谱牒是记黄帝以来到春秋时期列国历代氏族谱系的《世本》。《周礼・春宫・宗伯》:“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据此可以认为,谱牒乃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史裁之一,而最初的谱牒,则具有官方史书的性质。

魏晋之际,国家选官重视门阀郡望,官司选举,必稽谱状,于是,私人修谱之风渐行。至隋唐时期,随着门阀世族制度的渐成陈迹,编修私谱之风也与日转盛,故官谱与私谱同时并行。赵宋以后,国家选官的基本渠道在于科举,无复考稽家世谱牒,从此姓氏与谱系之学脱离官府,修撰家乘谱牒,始成纯粹的民间行为。

自宋至清,由于诸多名流学者如欧阳修、苏洵、朱熹、方孝孺、章学诚等不仅亲自参于谱牒的编修,还在理论方面多所创建,从而使源远流长的家乘谱牒之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日臻完善,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谱学体系。

中国向以惊人厚重的编史传统而著称于世。天下有史,郡国有志,家族有谱,是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三大核心内容。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族姓之谱……实为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之外,更无他途可以得到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就是说,谱牒之学具有极其珍贵的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多方面史料价值,一部完整的谱牒,就是一个小型宗法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了解国情,复原国史的绝好史料。

不仅如此,谱牒著述还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每一种谱牒无不以绍圣继志、褒奖先贤、抑恶扬善为基本著述内容,这种文化内涵对于整个族系成员在心理素质的陶冶、价值取向的提升等方面的正面作用,要远胜于一般性的空泛理论说教,这对于亲睦族人,建设和谐社会应该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直接的激励机制。

《赤峰孙氏族谱》体例完备、规制严整,结构谋篇,极具匠意。其中真实地记录着赤峰孙氏先祖于清朝中叶由山东移民塞北,子息衍盛,卓绝奋斗而英才辈出的创业历程。而有关赤峰地区清朝以来的移民历程、蒙地放垦、灾荒信息、抗战烽火、国共战和以及最近50余年来中国历史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转型历程,又无不与整个国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这部族谱既是赤峰孙氏的全史,又是清朝中期以来赤峰历史的简编。

通过这部族谱,可以看到,200余年间,赤峰孙氏已经在塞外深深扎根,并且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我衷心地祝愿孙氏家族在当今新的历史发展形势下,九族亲睦,再创辉煌!

田广林

2006年5月1日于大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