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谱序-景祥祖支谱序
盖闻礼莫大于尊祖,族莫重于修谱,夫礼者定亲疏决嫌疑,辩异同以明是非也,谱者记一姓之源流,正人伦以达尊宗睦族之义也,家有谱亦如国之有史,国有史则时代兴衰有据,贤愚攸分,家有谱则支系之繁衍清晰长幼有序,昭信纪实,尊崇祖训“耕读为本,忠孝为先”为国当忠、立业当信、存忠于己、推恕及人、廉洁勤俭、奉公守纪、尊老爱幼、丕振家声,是为合族之愿也。
始祖景祥,浙江嘉兴府平湖县人。祖公于明洪武十四年奉命征滇,是年九月奉命镇守乌撒卫后所(即今宣威市)洪武十七年祖妣腾氏由浙江迁入宣境,十九年定居宣威上堡街,历传十二代后,立祖支迁板桥耿屯,森祖支迁西泽石城,元英祖率子三,贻、谋、燕,定居石城,清雍正年间其后复迁至乐丰明德,会泽大井沙锅等,理可、威宁三渔村,六支大格朗,汉英祖支移居威宁,繁衍于水城赫章,钟英、桂英二祖仍居宣威上堡街,至今尚有迁出无据可考者,待后再查归谱。原我族谱书因年久或其他原因毁失甚多,今据咸丰,光绪,民国几本谱书和西泽据祖嗣牌位由世序、世汉、泽武、泽志、普泽等族人于1957年手抄于书谱本为依据,数理为现今谱书,有不详或缺漏处待后查补,这次全族续谱是为宣威孙氏古今首创大事,历经年余方始完成,后也有据,合族幸甚。
景祥祖支十九世裔孙继锷志
公元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日
诰封奉政大夫太高祖考能公叙略
祖公讳能,本林氏子,福建兴化府蒲田县籍,其尊人谷茂,前明崇祯时任四川盐运司之职,因遭流贼张宪中之变,围攻省城,其尊人尽忠于国,效死勿去。时祖公年方六岁,其尊人遗家仆江厨子负之远逃,存此一脉,则林氏血食犹未斩也,宗祀不断之意,越城而出,见贼势汹涌不敢行,伏濠中三昼夜始得脱。后患脚气,足微跛,奔至贵州乌撒卫后所(今宣威)幸遇宣威孙氏质淳祖,精歧黄龙,延之医治,稍痊,询其来历,仅以实告,于是质淳祖对其仆言曰“既此子流离失所,今吾弟质美无嗣,何不将此子过继吾弟,则宗祀以保,性命以全不易善守。”仆允诺,窃喜少爷得所付托,仍回蜀探访主人消息,竟一去不返矣。
祖公出亡时,手带金钏二支,身穿千行缎马褂一件,夹缝中藏有林氏家谱而祖公不知,年稍长,在学堂读书,有讥其为林氏卖出之人,而祖公含冤莫诉。在当时患难之际,仓惶出走,亦略晓得自己姓林,父在四川做官,而六岁童子屡经险阻,渺渺茫茫,几不复识,及褂破处露出字迹,阅之如唤醒梦中,确知其为林氏子,遂决意逃归,走至乌撒卫(今威宁)一孙氏祖遣人追及,仍带转回,将林氏谱哄出焚化,自此以后,无证据矣,乾隆二年祖公之孙名维别号灵峰,点贵州林入翰林院,而是科一甲三名探花,系蒲田县林之春,别号青圃,灵峰与之同年,在翰林院中叙及此话,而青圃公喟然曰“时崇祯时,吾林氏一祖出任西蜀,官授盐运司,鼎革以来杳无音讯,而今知灵峰为其苗裔,”叙其世派两人伦辈亦合,遂邀之还族,灵峰许其回宗一半,不没孙氏抚育之恩也,奈议已定,而事未行。迄于乾隆十七年,灵峰以吏部考功司升太仆寺正卿卒于京,此事遂寐。夫国家当命之始,乱者四起,民卒流亡,几于无地可容,祖公生逢其时,辛苦备常,存一阳于硕果,不绝如线矣,率承孙氏湮祀,并延林氏湮祀,一传有子,则食饩于天朝,再传及孙则蜚声于翰苑,由此荣膺,凤诰宠锡,龙章。是亦足以增泉壤之光,而庇荫其子孙矣。阳不敏,非敢私心附会,妄自穿凿,特据累代之传闻以今曰之略叙,受笔之于书,传后世咸知所由云云。
清咸丰六年岁次丙辰十月己亥六世孙应阳谨述
光绪三十三年 月日丁丑裔孙可勤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