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孙氏后人持宝上央视弘扬“出为忠臣入为孝子”的家

“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短短一句民间谚语,形象地道出了慈溪市横河镇孙家境显现的地域文化奇迹和经久不息传唱着的先人故事。前段时间,孙家境孙氏后人,文房杂件、古砖、古籍收藏者孙卿和其堂兄孙慧君拿着家里的两件宝贝,去北京参加了央视《我有传家宝》的节目录制。此次北京之行,兄弟俩并不是为了鉴定这两件跟老祖宗有关的宝贝价值多少,而是想借此机会向全国的观众讲述孙家境人“出为忠臣、入为孝子”的家风家训。
《我有传家宝》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16年推出的一档文化收藏节目。节目立足当下,以传家宝为载体,通过讲述家族传承故事,展现中国优秀的礼仪文化。由于孙慧君是长子,是主讲人。但孙慧君居住在杭州,记者采访到了孙卿,让他讲了讲台前幕后的故事。
孙卿说,为了参加这档节目,他们兄弟俩在挑选展示物品时很是花了一番心思,最终决定带乾隆版《孙境宗谱》和祖上孙k(kuàng)乾隆年间出版的《书画跋跋》去参加节目。孙家境的宗谱有好几个版本,但乾隆版本最为珍贵。孙k是明万历时的大臣,任兵部侍郎,后来升迁为南京兵部尚书,主张抗倭援朝。孙k不但能武,文也是首屈一指,一生著作宏富,多达40余种700余卷,其中以古代经典评注尤为出名,人称“手持书卷,坐大司马堂”。明末到清代,只要带有孙评字样的书籍,读书人都知道是孙k的著作。
孙氏兄弟参加节目录制展示的《书画跋跋》是兄弟俩历经一番周折后获得,是孙卿最为喜爱的藏品。孙卿介绍道,《书画跋跋》中的“跋”字,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文章或书画作品的后面。孙k的好友王世贞曾经写过一本鉴赏著作叫《书画跋》,孙k在此基础上,对古代美术上的重要作品做了进一步评论、补充、纠错、深化,因此取书名叫《书画跋跋》。
孙卿说,节目录制现场有4位专家,其中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家具杂项鉴定专家张德祥。“金运昌说,《书画跋跋》到现在为止还是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鉴赏方面工作学习的必读书籍、工具书。也是现代专家鉴定晚明以前重要书画碑帖时候的参考书。”孙卿说,当金运昌拿起我这本《书画跋跋》时,他第一句话是对旁边的张德祥说:“函套上的字是不是很熟悉?”张德祥接过书一看,说了一句话:“太熟悉了,如见恩师。”原来,张德祥的恩师是著名文物专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书画跋跋》函套外的题签,就是王世襄的字迹。孙卿说:“这也印证了这本书曾经是王世襄的收藏书籍,而且函套的制作精良,对书籍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与王世襄爱书的性格非常相符。”
在节目录制现场,主讲人孙慧君还讲述了小时候听爷爷讲的孙家境的故事。对此,在场的明史专家也表示,孙家境先人孙燧,就是《书画跋跋》作者孙k的爷爷,也是一代忠烈。明正德年间,宁王叛乱,孙燧洞察到了宁王的举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还和宁王做了正面的抗争,后为国捐躯。王阳明在孙燧所做准备的基础上,快速平定了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宁王之乱。后来王阳明上奏称孙燧当居首功,孙燧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忠烈。孙燧的3个儿子也因忠孝,被世人称为“三孝子”。
忠臣孝子,历来并称,孙家境先人将忠孝的节气传承了千余年,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门三孝子,五代九尚书”之说,更令后人敬仰、传颂。孙氏兄弟持宝赴京录制该节目,就是为了将这一家风文化讲给全国的观众朋友听。该期节目预计在9月份播出,慈溪的观众敬请期待。(文/摄 宁波文明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