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研究-孙营碑记

前不久,姑老太病故,家父及同庄族人前去奔丧,期间谈及本地孙氏起源,都言说本地无家谱记载,仅有祖坟前一碑有记载,遂约庄中孙姓年老者前去查看。

祖坟位于孙营,在孙庆民院中,因许多年未曾祭祀和维护,墓碑已显沧桑之态,原位置亦有变动。据庆民说逢节祭祀时,他也会在墓碑前烧纸钱祭祀祖坟。因建新屋,地基增高,墓碑下面部分被土遮挡,家父与庄中老者并孙营族人想方设法,使得墓碑完整地展现出来。因年代久远,上面字迹不甚清晰,遂�虬谆矣谄渖希�使上面的字迹得以清晰展现。因碑文是繁体,幸族中有年老教书先生识得,遂一边识辨文字,家父一边记录下来。

墓碑正面文字:

正中:始迁祖孙大公号克昌之墓

右边:中华民国九年榴月吉日敬立

左边:裔孙长房孙含英、振田、振海、兆隆

二房:兆风、兆宗、应林

三房:�N章、焕章、士秀

奉祀

墓碑背面文字:

重修先祖墓碑文

�`闻元政不纲,天下大乱,皖北迭遭兵先,民鲜子遗,明太祖定鼎,因迁山东枣庄之民以实其地,吾先祖亦与鄢,始迁祖孙克昌受土於刘伶集北孙家营,后分三房,迁居湾南二房,三房迁新河东,长房仍住本营,田有��地参段,参拾肆亩,��方一亩三分,以栋春秋祭�咧��M,归长房经理,奈家世贫寒捐资维艰,祠谱未修,�X�无人复经,发捻之乱,田地荒无,祭扫几度,夫报本追远圣有明训,况吾先祖留此遗庄,�M可令旷典久烟,爰约合族公义,将旧有提出招佃耕种,每年收租若干,均归永奉香烟,谨建墓碑篆文於背以为永远不忘云尔。

偕三世敬书

大中华民国庚申年壬午月庚午日

以上是碑文全部,有些文字有些模糊,识别上有些不清。大概知晓此碑是家族在民国九年重修的,始祖是孙克昌,在明太祖时期从山东枣庄迁来的,分了三房,三房的居住地等。

对家族来源的研究,最早的资料只有这个墓碑了,在1983年时,还对家族起源有次研究,编作家谱作为后世记载,此家谱只是简述家族变迁及所知辈分,并为后世定了辈分。1983年研究成果如下:

孙营家谱

家谱前言

据说,我们先人从山东枣庄迁来到沙河以北孙营孜安家落户,流传至今。我们的先人在此处勤劳苦干,争名夺利,在沙河以北把我们的家族发展到十来个村庄,人口众多,田产丰富。不过,我们的祖先,对于下传有些不明,家谱失落,不知失于何时何地,据传说,家谱流传到沙河南其庄,从其庄传于南大山,他们有些伟大的功名,家谱他们保存,老家无有家谱,造成有些混乱,以至我们的先人名讳我们也不太明白,只有民国九年,我们从上几辈人求证出我们开家第一代迁家的祖先,他老人家的名讳叫孙克昌,上几辈人准备盖祠堂,盖家堂庙,由于洪水泛滥,冲破我们的家乡,十几年黄水害人,以至他们的理想没有实现。现在我们的家族又自动出来,想把我们的家谱重新建立起来。

(在一九八三年)有代表性的家庭组成,研究一上二下,研究以上我们家族的次序,一下排字的安排。由于我们的文化水平有限,临时把我们上几辈人顺序讲出来,使用家谱者算下世,在世人算上辈,算是一二三四五六辈。

一代:含

二代:守

三代:健

四代:庆

五代:中

以上六辈人字。

一下排字如下:

一世: 父――国

二世: 母――家

三世: 恩――法

四世: 情――度

五世: 重――严

六世: 圣――百

七世: 贤――善

八世: 千――孝

九世: 万――为

十世: 卷――先

十一世:施――受

十二世:恩――害

十三世:不――莫

十四世:图――结

十五世:报――怨

十六世:且――头

十七世:做――上

十八世:痴――有

十九世:呆――青

二十世:汉――天

往下若干世代,如有人对家谱评论不合适者,可以招呼家族同意,研究更正,但个人不能随意改正。

参加成立家谱人员有:

上六辈人:孙振早

上五辈人:孙含珍、孙奎峰、孙含珠、孙友峰、孙兰福、孙翠峰

上四辈人:孙守堂、孙亚圣、孙守先、孙芳云、孙海云、孙东才

上三辈人:孙健林、孙健修、孙健荣、孙健月

上二辈人:孙庆昌

上一辈人:

一九八三年农历二月十八日

以上是1983年重排字辈的详情,由于家父对电脑和网络不熟悉,让我把这些资料整理成电子稿,方便交流和沟通。家父年近五十,对家族事业尤为看重,希有生之年能够找到家族的详细变迁,更想能够找到家谱。我作为家族的一份子,亦是不遗余力去做,怎奈我年且二十四五,对家族中事不甚了解。望有识之士,有所名望者,不忘家族中事,共同寻根问底,把我们的家族建成一个有根可查、有序可依的的家族。我与家父共族中热心人士不能感谢!

皖北阜阳颍东孙建才

2014-11-16

寻根问祖

各位宗亲您们好:

我叫孙建才,安徽阜阳人士,现年22岁,是个刚出社会的毛头小子,自幼对家族事业很是在乎,我所在的地方对家族来源只是口口相传,并无文字记载,下面是我听家里老人所说的家族遗迹:

听说我们家原是山东枣连庄,共有兄弟三,三大支,后因发生洪灾,需要逃荒,当时商定,老大一支留在老家看家,老二、老三及一牛性老表逃荒安徽,我所在的这支逃荒来到安徽阜阳地区,另外一支逃荒到大别山区,家谱当时被逃荒大别山一支所带走,说是埋在大别山下,后听闻遗失,由于我所在的地区,由于家境所限,都忙于生计,无暇顾于此事,社会发展,使好多人失去兴趣,然我与我父亲对此颇为在乎,我父曾对我说,希望能在他有生之年,弄明白家族起源及家谱所在。我所在地方的情况是:数十年前曾续过谱,并且还排了辈分,是一首五言,由于当时我还没出生,具体排字不清楚,我仅知道我这支最近排辈:..........付 峰云建 庆 忠.....,我们这片姓孙的分布很广,孙庄子(我所在庄子) 孙原子 、孙小庄、孙顶子、孙营子(前孙营,后孙营)等等,听我父亲说,在他小时候,族里清明节,还常在一起过节续辈,现在已经淡化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